
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周朝开国传奇粤友优配
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创作的《封神演义》,以瑰丽的想象将周朝兴起、商朝覆灭的历史演绎成一段神魔大战的传奇。这部作品里,周文王姬昌、周武王姬发、军师姜子牙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,让原本模糊的商周更替历史在民间有了生动的记忆。
小说以商周政权交替为背景,描绘了阐教与截教两大神仙阵营的激烈争斗。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是商朝气数已尽,周室当兴的天命观。故事最后,姜子牙在辅佐周武王灭商后,登上灵台主持封神大典,册封了365位正神。虽然这只是文学虚构,但其中论功行赏的情节确实反映了周朝建立后的分封制度。
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虽然不能真实反映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,却折射出明代人对上古历史的想象。而故事中展现的天命思想和分封制度,恰恰是周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创举。
天命思想的创立
展开剩余80%周朝开创性地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。周人认为他们取代商朝是执行上天的旨意,为此将君主尊称为天子,自称王而贬低商朝使用的帝号,以此彰显新政权的合法性。
据传,周武王灭商后站在高处眺望燃烧的商都朝歌,看着象征商朝辉煌的鹿台在烈火中坍塌。他感慨地对弟弟周公旦说:我母亲曾梦见商朝被妖魔占据,外祖父命我铲除商朝。如今上天已不再接受商朝的祭祀,这就是他们灭亡的原因。
这套天命理论经过周公旦的系统整理,成为周朝统治的法理基础,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奉天承运观念。就连商朝后裔孔子也由衷赞叹:周朝的礼乐制度多么昌明啊,我选择遵从周礼!
分封制度的建立
封建一词原意就是分封诸侯,建立邦国。周朝建立后大规模分封功臣和宗室成员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。
与商灭夏不同,周作为小邦取代大邦商朝,仅摧毁了商朝核心统治,对广大疆域控制力有限。为此,周初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分封:第一次由周武王主持,第二次由周公旦完成,确立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体系。
最高爵位公封给了八位:包括黄帝、炎帝、尧、舜的后裔,以及夏商两朝王室后代,还有武王的两位叔父。比如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获封宋国,称宋公;黄帝后裔封于陈,称陈公。
功臣姜子牙因辅佐文王兴周、助武王灭商的卓越功绩,获封齐侯,建都营丘(今山东临淄)。更获准拥有专征专伐的特权,成为东方诸侯之首。他的两个儿子分别世袭齐侯和纪侯,一门双侯,足见周朝对其功勋的厚待。
周初共分封71国,其中武王兄弟占15国,其他姬姓宗室近40国。重要封国有:鲁国(周公旦)、燕国(召公奭)、毕国(毕公高)等,这些姬姓诸侯镇守要地,巩固了周朝统治。
为安抚商朝遗民,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,并派三个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在周围建立三国监视,史称三监。
动荡与巩固
武王去世后,年幼的成王继位,由周公旦辅政。此时商朝遗民在武庚带领下叛乱,本应监视武庚的三监反而与之勾结。东方各族也趁机作乱。
面对危机,周公旦采取果断措施:
- 授权姜子牙专征东方
- 派长子伯禽镇守鲁国防御淮夷
- 派召公之子姬克坐镇燕国
周公旦亲自率军讨伐武庚。史载他勤于政事,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。经过三年苦战,平定五十余国,彻底消灭商朝残余势力,史称二次克殷。
天下大定
平叛后,周公旦进行第二次大分封:
- 封效忠的微子启于宋国,延续商朝祭祀
- 封弟弟康叔于卫国,管理殷商遗民
- 将商朝遗民分散迁徙,部分迁至新都洛邑监控
- 分封更多宗室功臣,如晋国、楚国等
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粤友优配,周朝疆域东至大海,南达淮河,北抵辽东,真正成为泱泱大国。周公旦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,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